



13年前,一个留着小平头,面容清秀的小伙子走上工作岗位,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里,写满了对新生活的向往。他就是电科西北装备制造部机加车间钳工组的王轲。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在很多人看来,钳工的工作枯燥乏味,又脏又苦又累,但在王轲眼里,钳工是万能的,“大型工件划线、吊线、钻孔、攻丝、倒角、挫配、装配、压弯、校直等等,样样是学问。”“打心眼里喜欢”更是他在这个岗位上耕耘不知倦怠的“密码”。
艺无止境,于细微之处显精神
钳工工作常常与大小形态各异待加工的毛胚及半成品零件打交道,这就要求在工作中根据零件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在保证安全及质量的情况下快速完成加工。具体怎么做?王轲给出了他的答案——向实践学、向书本学。一方面,他主动观察学习车间师傅们的加工过程,自己边看边思索;另一方面,他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认真学习钳工、机械加工工艺等方面的理论,做好笔记,把知识转化为实操中的“指南”。
敢担重任,时时刻刻冲锋在前
某型天线俯仰壳体需要打磨喷漆时正值盛夏,当时室外温度逼近40度,人稍一活动就浑身是汗,而车间打磨的灰尘又非常大,必须要穿长袖工作服,戴工作帽、口罩、防护眼镜。时间紧、任务重,王轲毫不犹豫,主动请缨,加班加点、保质保量地提前完成了打磨任务,为后续加工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当他从车间出来时,全身上下的衣服都湿透了,但脸上洋溢着成功的笑容。”同事们至今还记得那个场景。
勇于创新,于平凡之中见非凡
为保证某机载通信产品性能适应超音速飞行要求,其核心部件“主框”必须用大直径圆棒量掏铣加工出来。其难点在于原材料的毛坯是圆柱形、直径300毫米、长度尺寸近400 mm、单件重量约60公斤。人工凭双手不能直接抓握,一个人搬不动、两个人也不方便联手抬。绳子捆绑吊装易脱落,伤人伤机床;取吊绳过程中,零件易滚动,安全性低;起吊过程中,零件重心不稳,易造成倾斜和撞击。
这些“拦路虎”根本没有吓退爱钻研的王珂,针对大直径短圆棒料的搬运存在难搬运、降低工作效率等问题,他经过反复摸索、实践,设计出一款安全、低成本、方便制作、高效通用、还可一个人独立操作的“卡爪型机械手”,实现了大直径短圆棒料的安全起吊搬运。王珂的这个“小发明”在解决了安全生产问题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并被推广应用到车床工段、普通铣床工段、数控工段、备料工段等地方,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王轲把工匠精神倾注于一个个小零件、一道道工序、一次次试验,他坚信,每个人奋斗的涓涓细流终将汇成支撑实现强国强军伟大梦想砥砺奋进的强大动能。
(来源/电科西北 刘建养)